发布时间:2025-10-17 11:29:24    次浏览
《鬼作家》1979年6月和7月两期《纽约客》上,连载了罗斯的中篇小说《鬼作家》。这部小说以叙述、倒叙、回忆、幻想、内心独白、潜台词等多种艺术手法,几乎提出了美国犹太文学中全部主要的传统主题。 □陈志炜“现在,我不想继续写作了。我把一生都献给了小说——读小说、写小说、教小说。我已经将自己拥有的天赋发挥到了极致。”2012年,罗斯在宣布因个人原因封笔后,对媒体如是说。这番话从这位素有美国文坛3L(Living, Literary, Legend,意为文学活神话)之称的人物口中说出来不由让人感到惊讶。罗斯什么时候也感到疲惫了?印象里似乎没有。2005年,挚友索尔·贝娄走了;2009年初,约翰·厄普代克也走了。但耄耋高龄的菲利普·罗斯精力还旺盛得很,进入二十一世纪这些年几乎仍以每年一本新书的速度创作着。在媒体面前,他先前一直对自己充满信心,声称自己能写到临终前的一刻。这位活化石是获奖专业户,得过包括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书评人奖、福克纳奖在内的所有美国重要文学奖项。2005年,罗斯还成为将著作刊印于声望显赫的“美国图书馆”系列丛书的第三位仍然健在的美国作家(另两位是索尔·贝娄和尤多拉·韦尔蒂,都已经去世)。近十年来,菲利普·罗斯几乎年年出现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大热名单上,但对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这仍然是一个不太熟悉的名字。菲利普·罗斯1933年3月19日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的一个中产犹太家庭。他的父亲赫曼·罗斯和母亲贝丝·芬克尔都是第一代美国人,他们从加利西亚移居美国后,不得不从事多种工作以维持生计。他的母亲贝丝是一位“十分可亲、可爱的女性”。她细心照料丈夫、孩子,不声不响地把家务安排得井井有条。罗斯对母亲充满敬爱之情,他回忆说,母亲是他孩童时代的历史学家。1950年前后,罗斯从维考希克中学毕业,这段时期的学习经历为他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生动素材。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有关欧洲移民的史料,并且深入了解了哈德逊河两岸的移民情况。这为他后来在作品中写下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很快,罗斯进入了纽瓦克罗特格斯学院,不过第二年,为了摆脱纽瓦克狭隘的地方主义和抱着去看看美国其他地方的心理,他离开这里,前往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布克奈尔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这所大学学习期间,他帮助创建并参与编辑了《其他等人》杂志。罗斯的第一部短篇小说《哲学,或类似的东西》就发表在这本杂志上。195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英语学士学位。后来,他又前往芝加哥大学攻读硕士,并留校教授写作计划课,同时,他还是爱荷华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创意写作课老师。最终,1991年,罗斯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结束了自己的学术生涯,退休以前他教授比较文学课程。 正是在芝加哥大学,罗斯认识了索尔·贝娄,也认识了玛格丽特。玛格丽特是罗斯的第一任妻子。因为恶劣的婚后关系,两人于1963年离婚,罗斯为此付了大笔的抚养费。1968年,玛格丽特死于一场车祸。玛格丽特在罗斯的作品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记——罗斯小说中很多女性形象的灵感来源于她。到1957年为止,罗斯一共发表了七部短篇小说,其中有两部获奖。随后,他获得霍顿·米夫林文学研究基金和古根海姆研究基金的资助,于1959年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再见,哥伦布》。从1960年起,罗斯开始在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任教。两年后,又到普林斯顿大学做住校作家。在这一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随波逐流》。这部小说描写芝加哥和纽约等地年轻犹太知识分子的生活。他的创作可以说自此大作迭出,卷帙浩繁。到目前为止,他出版了共计三十余部作品,其中包括三大系列小说(“祖克曼系列”“罗斯系列”“凯佩史系列”)和其他非系列小说、非小说、文集等。1969年,评论家戴维·雷姆尼克问罗斯:“你是你小说中的人物吗?”许多自认为认识罗斯的专家都重复着自己的言论,罗斯不断出现在自己的小说之中。然而,罗斯对此进行了否认。他似乎在挑战着读者的耐心——真的把罗斯写进小说,但你觉得这是真的罗斯吗?让人无从分辨什么是真实生活,什么是虚构。他最经典的嘲弄是:“你了解菲利普·罗斯吗?”(窃笑)“抱歉,又错了。”1979年6月和7月两期《纽约客》上,连载了罗斯的中篇小说《鬼作家》。这部小说以叙述、倒叙、回忆、幻想、内心独白、潜台词等多种艺术手法,几乎提出了美国犹太文学中全部主要的传统主题。《鬼作家》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从一天的傍晚到次日清晨;地点在一位犹太老作家的家中;人物一共是四个人。故事以叙述者祖克曼追述二十年前对一位当时著名犹太作家洛诺夫的一次访问经过的形式写成。不同读者对于《鬼作家》的阅读,使得这本书听起来像是好几本书。仅凭它所引起的各种评论之声,此书堪称罗斯“最被误解的作品”。有评论家认为该书沿袭了契诃夫的风格,也有人认为该书继承了托尔斯泰的笔风,还有读者认为该书有明显的詹姆斯风格。有评论家批判说,“这简直就是艾米的故事而不是内森·祖克曼的”;有的指责说,“它是把埋在贝尔森集中营下面的一堆堆白骨挖出来为浪漫爱情所用的最卑鄙的不敬之作”。至今,鲜有读者把它当成罗斯的一本当代成长小说来阅读。其实,从许多方面来看,这部小说是罗斯最传统的一部作品,是一部带有自传性的探讨作家成长的中篇小说。把小说主人公内森·祖克曼放置在现代的背景下,把他追求写作的寻梦之旅叙述成成长小说的案例,罗斯向读者展示了成长小说这种小说体裁的活力、持久性和灵活性。罗斯在小说里渗透了成长小说的基本元素,但又避开了早期成长小说的老套模式,别出心裁,开辟了成长小说在现代的成长之路。祖克曼是罗斯,罗斯就是祖克曼。可以理解的是,罗斯悠闲地大步走在自己的文学景观之中,正如约翰·厄普代克在1993年所说的,“他不断地放大或者缩小着自己,他迷恋着这样的感觉”,跟《鬼作家》这部自传性的成长小说一道,罗斯借着祖克曼的口吻回顾着业已远逝的青春和成长的渴望。这种自我迷恋的感觉已经渗入到了他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角落。更宽容的评价可能是“小说是他自恋的致幻剂”。也难怪评论家和读者都认为,罗斯的生活已经和小说彻底纠缠在了一起。罗斯的第二任妻子是英国女演员克莱尔·布鲁姆,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相恋,于1990年结婚,1995年离婚。他们的婚姻只维持了四五年。进入21世纪以来,罗斯笔耕不辍,接连出版了多部长篇小说,如《人类的污点》《垂死的肉身》《反美阴谋》《退出的幽灵》以及“报应系列”中短篇小说(《所有的人》《愤怒》《谦恭》《报应》)。除小说外,罗斯还出版了文集《阅读自己和他人》。“我总是做着同样的事情,我的工作就像原本就是我的工作一样,我无法解释。”作为一个作家,罗斯努力地逃避着人们对他的生活和作品的探询,从来没有一个作家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如此慷慨又如此模糊。2010年,罗斯总算松口,授权自己的朋友若丝·米勒创作自己的传记,不过,因为一些不清楚的原因,2011年,米勒宣布放弃这一计划,而且“摔门而出”。一些不可靠消息称,米勒认为罗斯是一个下降中的老龄作家。菲利普·罗斯1933年至今美国作家。他的小说创作有着严肃的伦理道德指向,它突破了种族和环境的局限,在演绎犹太文化在异质文化中的发展与嬗变,刻画犹太人在他者的国度里流浪、漂泊以及陷入难以实现自我解放的困境的同时,也在诠释整个社会的伦理环境和人类的生存处境。作家评介约翰·厄普代克(美国著名作家)他不断地放大或者缩小着自己,他迷恋着这样的感觉。欧文·豪(美国文学评论家)许多作家需要终其一生刻意追求的那些东西:独特的声音、稳妥的节奏、鲜明的主题,菲利普·罗斯似乎马上就全部得到了。阿哈荣·阿佩菲尔德(美国文学评论家)菲利普·罗斯是一位犹太作家,不是因为他自认为是一位犹太作家,而是因为他用一种小说家讲述他感到亲切的事情那样,写出了一些名叫祖克曼、爱泼斯坦、凯佩史的生活。